清晨五点的海南,阳光已经晒得人脸上发热。曲均峰背着褪色的帆布包走出家门,包里装着笔记本,还有妻子塞进夹层的一包巧克力。
这个生于辽宁的汉子,皮肤早已在海南热带的阳光下晒成赤铜色,掌心仿佛嵌着洗不净的泥土,笑起来眼角的纹路像田垄般深刻,这是他18年来与阳光和土地打交道留下的印记。
从黑土地到红土地
2007年,植物营养学专业硕士毕业的曲均峰离开辽宁老家,一路南下。初到海南,空气中的热浪裹着大海的咸腥扑面而来,这个从小看惯黑土地的东北青年,第一次对南方红壤的黏腻有了真实的触感:不像黑土地那般松软,倒像掺了铁锈的陶土,攥紧时能渗出暗红的汁液。
第一个十年,曲均峰负责产品研发,在实验室调配化肥配方,显微镜下的晶体结构令他着迷,但农户捧着枯黄稻穗时的眼神更让他揪心。“实验室数据再漂亮,肥料施不到地里都是空谈。”2017年,曲均峰转岗到农化服务队,从此便与农民一起,整日泡在田里。
刚开始和农户接触,曲均峰就经历了一次尴尬。农户用方言问“乜肥好啲”,他连比带画讲解氮磷钾配比,老农却指着远处的牛粪堆:“后生仔,肥料不是越贵越好咧!” 固有的农耕经验,听不懂的方言,难挨的气候……曲均峰曾担心的问题一个没落空。那晚,他蜷在乡镇招待所,墙上壁虎窸窣爬行。翻开笔记本,曲均峰记下要完成的讲解工作和要走访的农户,心里盘算着怎么讲解才能让农户更信任他。他开始学习方言。
在广西百色的甘蔗田,一位农户阿婆守着祖传的“磷肥万能论”,任凭曲均峰摆出检测数据也不为所动。直到某个暴雨天,他蹚着水帮阿婆抢收倒伏的甘蔗。阿婆看这小伙子人还怪好,不像骗人的,才松口试试他提供的施肥法子。秋收时,施了中海化学配方肥的甘蔗比从前高出30多厘米。
除了海南,曲均峰还常往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跑。出差在外,他要适应农户的作息。农民一般起大早下田,在日头升高前回家;下午则是在四点钟过后太阳西斜时才开始忙活。曲均峰守着农民的空闲时间,在不打扰他们干农活的前提下开展培训,去田里帮他们解决问题。
正午太阳当头,家家户户都在午休。曲均峰也终于能闲下来,和同事找到一棵茂密的大树,擦擦汗,躲在树荫下休息。午饭往往就在路边凑合一顿。有时候是一碗酸粉,有时候是自己带的饼干、面包等干粮。曲均峰衣服口袋里还会装一块临出门时妻子塞给他的巧克力,以备低血糖时救急。锡纸包装上的字样已模糊不清,巧克力也因高温变得黏软,但融化在口中依然很甜。
曲均峰要出差,妻子就帮他收拾行李。防晒帽、防晒霜……妻子经常给曲均峰带上很多她觉得用得上的东西,曲均峰也不推辞,但常常因为忙起来忘了用。每次出差回家,妻子总是嗔怪他又晒黑了几分。曲均峰不语,回家就洗手下厨,烧上一桌好菜。
笑脸是最好的丰收
曲均峰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办农化培训会的情景。活动当晚,农民干完农活后逐渐聚集到现场,陆续来了几十名农户。活动开始前,他紧张得手心不断冒汗,心脏也怦怦直跳,担心农户对他的讲解不买账——毕竟,农民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会对他这个刚毕业没下过地的毛头小子有耐心吗?当站在众人面前,曲均峰的声音不自觉地微微颤抖。他努力平复心情,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全身心投入到讲解之中。他看到台下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仿佛想从他口中获得今年庄稼大丰收的秘籍,即使有方言的障碍、固有经验的冲突,但曲均峰相信,只要用心,一定可以让大家相信他。
每次培训会结束后,曲均峰都会来到田间和农户交流。海南的晌午,没多一会儿,汗水就顺着草帽檐滴进泥土,曲均峰随手抹一把脸,好似回到儿时在辽宁老家田里帮父亲浇水施肥的日子。不同的是,如今的他带着技术和一腔热忱来到农户的田里,帮他们测土、定制施肥配方,实现科学种植。从农民的孩子到参与助农服务,几十年过去了,在曲均峰心中,最珍贵的礼物就是农户丰收时的笑脸。
海南耕地面积为730万亩,其中砖红壤是海南主要土壤类型,占土地总面积的53.42%。“海南地处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土壤淋溶比较严重,大量的盐基离子被冲洗掉,由于淋溶严重,必须及时补充有机物保持地力。”曲均峰在培训会上对当地种植户说。
白沙黎族自治县的李大姐有20亩牛油果田,因为以往施肥养料不足,牛油果长势不佳。“磷肥再多,不是果子最需要的也长不好!”曲均峰急得直比画。李大姐不是很信任:“厂家来的技术员多了,没解决我的问题!”曲均峰索性蹲下身,抓起一把泛红的酸性土:“您摸摸,这土硬得像砖头。我们免费做土壤改良,您试一亩地,减产了我赔!”
曲均峰当天就和同事一起进行土壤采样,10天后,李大姐收到了检测结果和量身定制的施肥配方。李大姐没想到,曲均峰的团队竟然这么快就完成了测试。件件有落实的作风赢得了李大姐和其他农户的信赖。几个月后,再次见到李大姐,她满脸带笑:“曲老师,牛油果长得特别好!”“老曲比海南人还耐晒!”周围的农户跟着打趣曲均峰。笑声混着雨声,融进潮湿的空气。
后来,农化人员又为李大姐家的土地进行了多次“体检”,土样检测结果表明,在科学合理施用富岛肥料后,土壤肥力变好了,产量明显增加。
土地不语,一张张丰收的灿烂笑颜不会骗人。
中海化学自2007年开始免费为农户进行土壤检测,为农户提供一对一配方指导。截至目前,中海化学富岛公司已开发出26个品种的BB肥。
2022年夏天,乐东某农资店里,一对夫妇攥着包装印有“K”字的肥不肯撒手。曲均峰一字一句地教农户辨别真假钾肥:“化肥包装名字带K的不一定是好肥,要看养分标识和成分配比表。”在曲均峰的讲解和劝说下,夫妇愿意买一包中海化学的复合肥试试。
唯愿万物生长
曲均峰给农户开“夜校”,投影仪架在树下,PPT里穿插着方言顺口溜:“氮长叶子磷长果,钾肥不够茎秆倒!”农户举着手机拍课件,屏幕的微光映亮一张张专注的脸。如今,他手机里有几百个农户的微信,消息提示常在深夜亮起:“曲老师,甘蔗叶长斑该咋办?”
“化肥不是往土里撒钱,得让庄稼说话。”曲均峰说。
2023年起,中海化学的科技小院成为农化人员开展服务的一个重要平台和载体。以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的“四零”方式服务农户,中海化学与海南大学共建科技小院,努力成为农户口中备受信赖的植物营养解决方案供应商。
无限生机在科技小院荡漾。在五指山水满乡的茶山上,科技小院的灯光常亮至深夜。大叶茶树在月光下舒展叶片,研究生们争论着生物防治方案;临高菠萝试验田里,研究生吴永旺正在给菠萝施肥,经过半年生长,这些菠萝的根系已经十分强壮,远远望去,绿色叶片肥美宽厚,一株株菠萝幼苗茁壮成长;在三亚崖州豇豆科技小院,经过多次对比试验,施肥、采样分析和测产,豇豆的施肥效果进一步提高;最让曲均峰感慨的是保亭红毛丹小院,那里的农化人员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合理灌溉等综合措施,有效提高红毛丹的坐果率和果实甜度……
科技与传统的碰撞在田间酿出蜜意。
在海拔800米的红提园里,黄本跃曾因施肥经验不足连年亏损。曲均峰所在的团队为他提供肥料营养套餐,同时提供全程辅助的种植服务指导,包括什么时候下底肥,什么时候下萌芽肥,什么时候下壮果肥,什么时候补充中微量元素,有机肥和复合肥如何搭配……如今,黄本跃已经成为当地的种植能手。他种出的葡萄连年丰收,而且品质上乘,深受采购商喜爱。
今年1月,海南乐东燕窝果科技小院迎来历史性时刻。金黄色的果实缀满枝头。燕窝果在国内属于“稀罕”水果,因其产量有限、营养价值高、采摘和运输难度大等原因,在市场中属于中高价水果。此前,该地出产的燕窝果产量低、单果重量轻。科技小院围绕燕窝果全生育周期进行研究,采用“生物+有机+无机+水溶肥”的营养技术方案,显著提高了燕窝果的坐果率和产量。农户王洪金捧着果实的手在颤抖:“果子好看还更甜了!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玉米种植户李炎财蹲在田埂,抓起一把改良后的砖红壤——曾经的板结土块变得松软湿润,蚯蚓在指缝间扭动。“真神了!这地越种越年轻!”他咧开嘴笑。6年前,玉米的产量与质量特别低,“不但空秆数多了,而且穗小粒少品质低,那一年其他农户都卖1.6元/斤,我只卖了1.2元/斤。”如今,农化服务团队对李炎财的土地对症下药,让土壤有机质飙升,仿佛给土地注射了“青春素”。
与土地对话18年,中海化学农化服务队员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
2020年从海南大学毕业的王绥亮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成长,成为农民信赖的知心人。即便是面对近百人的“大场子”,他也能镇定自若、自信从容地为大家讲解公司产品知识。
非科班出身的李雪峰从熟悉的财务部转岗至农化部,面对繁杂的植物营养、病虫害防治知识,他时常一头雾水。于是他频繁穿梭在田间地头,和农户、经销商沟通,了解市场一线需求,仔细观察作物生长态势,学习如何精准判断问题、对症下药,利用业余时间恶补专业知识,一本本啃下农化专业书籍,向经验丰富的种植户、专家、同事请教实操技巧。4年来,他行走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个人行车里程超过10万公里。
55岁的李洪斌是农化服务团队的老大哥。为了能够服务好农户的葡萄种植,他顶着炎炎烈日,满头大汗在试验示范田中穿梭,仔细比对记录下每一个数据。这样的田间观察,李洪斌每月都要开展一次。记录表上详细记录着湖北钟祥市胡集镇桥垱村种植户张宗香葡萄园中从肥料施用到采收不同阶段的数据。2024年,张宗香的15亩果园葡萄树长势好,挂果率高,糖度高,品质好。看着满园硕果,张宗香笑得合不拢嘴。
如今,和团队里的年轻人在一起,曲均峰恍惚间好似看见18年前那个手握烧杯的自己——此刻曲均峰依然在实验室,只不过这实验室广袤无垠,以大地为皿,万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