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公司专题->海油海洋强国->重磅报道

“深海一号”:敢为人先 矢志报国

来源:      时间: 2025-06-06

梦,因何而起?

是个人的理想与追求,是团队的凝聚与融合,是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更是国家、民族的自信与腾飞。

下海和上天一样难。“深海一号”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自营超深水大气田,也是我国海洋石油工业领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最新实践。它被外国专家誉为“中国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巨型深水项目”,采用3项世界级创新,工程规模位居世界第四。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自主开发成功,标志着中国海油从装备技术到勘探开发能力全面实现向1500米超深水的跨越,拉开了建设“南海万亿方大气区”的序幕,为在南海开展油气合作,建设“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奠定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先,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先,以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践行“双碳”目标为先,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在海洋石油工业领域的有力证明。

 

由浅入深: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先

我国首个1500米超深水自营大气田——“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田开发能力和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对提升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使命是时代赋予的重任。能源报国是海洋石油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从浅水走向深水,“深海一号”的一小步,是中国能源事业的一大步。

2020年,中国海油国内海上原油增产240万吨,占国内原油增量的80%以上。这是全体海油人牢记总书记嘱托,努力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全力推进 “七年行动计划”的硕果。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伴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清洁能源发展将对我国和全球能源行业带来革命性变革。目前,我国海上石油、天然气探明率分别为13%和2.5%,海洋油气作为国内增储上产的主力军,仍处于油气储量增长高峰阶段,已探明储量动用开发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作为海洋大国,我国海洋油气资源丰富——仅南海油气资源总量就达460亿吨油当量,占全国油气资源总量的1/3。其中深水区油气资源总量占南海油气总资源的70%。由于总体勘探程度相对较低,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特别是深水油气资源开发将是我国长期、大幅增产的重要方向。

风起琼东南,气润粤港澳。这不仅是建设“南海万亿方大气区”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海油奋力挺进深水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如果海洋之于海洋石油人正如土壤之于树木,那么步入深水,就是这棵大树不断向深、向远处扎根,汲取更多养分的过程。

近10年,荔湾3-1深水气田、流花16-2深水油田群、陆丰15-1油田群等一系列重大油气发现相继进入工程实施和开发生产阶段,从浅水到深水,300米,600米,1500米,海洋石油人将钻头一次次扎进更深更远的蔚蓝大海。

数百米的海水不是一条线,而是摆在海洋石油人面前的一道鸿沟。没有先例,就开创先例。没有标准,就创建标准。由浅入深,海洋石油人化茧成蝶,实现了从浅水思维到深水思维的艰难转变,将无数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将奇绩变为奇迹。

跨越浅水,挺进深水,是海洋石油人从未放弃攀登的“险峰”。尽管浅水油气开采能力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深水油气田开发在国内“一无技术、二无资源、三无经验”。2014年,在琼东南盆地钻探陵水17-2岩性圈闭获得深水自营勘探历史性突破,让中国深水迈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第一步。此后7年,海洋石油人不仅实现了从浅水思维到深水思维的深刻转变,更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用汗水与拼搏书写了属于深海开拓者的灿烂诗篇。

 

从“追着学”到“领着跑”: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先

一味追随别人的脚步,很难实现真正的突破,当新问题新挑战出现,敢于打破常规、勇敢迈出的那一步,才是真正实现从跟随者向领跑者转变的契机。在“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项目上,我们见证了海油人锐意创新的智慧、科技强国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魄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深水开发模式已然成型,一条属于中国深水能源勘探开发的航道愈发宽广。

2021年4月15日,中国海油对外宣布“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所有开发井的钻完井作业全部完成,为气田顺利投产奠定坚实基础,再次验证了我国自主掌握的全套深水油气田开发钻完井技术体系的先进性和可靠性,标志着我国已完全具备深水、超深水海域的油气勘探开发能力。中国海油陵水17-2气田开发项目总经理尤学刚介绍,“深海一号”首创3项世界级创新,应用13项国内首创技术,攻克10多项行业难题,称得上中国海洋工程建造领域的集大成之作。

流花油田是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走向深水的发祥地。1996年,国内首个深水油田流花11-1油田投产。20多年间,这片海域见证了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从零起步到独立自主的跨越。

2014年8月18日,一束巨大的橘黄色火焰从钻井平台的燃烧臂中喷薄而出,瞬间照亮了夜幕下的中国南海。这口井,就是“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的前身。

与以往先做科研课题、再做生产项目的技术储备式发展不同,海油人从项目伊始深度介入、平行研究,最大限度地贴近深水科研一线,参与深水工程设计实战。许多在荔湾3-1大气田积累的经验应用在“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的建设中,未雨绸缪的前瞻性和自立自强的主动性让中国海油从“追着学”到“领着跑”成为可能。

10年来,中国海油加强对外合作,走出去、引进来,主动谋划深水作业能力布局,坚持采用国内技术和资源,将技术发展作为助力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增长的动力。

没有成套的经验可借鉴,没有成熟的标准可参照,海油人通过自主创新、技术攻关,破解世界难题、抢占世界尖端,在南海之上铸就深海利器,创造了中国油气开发史上一个个奇迹。

学习、模仿、跟跑……中国海油以全球化视野谋划推动深水油气开发科技创新,以全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一面逐步缩小与国际顶尖技术的代差,一面探索建立自主知识体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多年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沉淀,正让中国海油日渐成长、愈发成熟。勘探理论和开发理念推陈出新,硬件技术和软件服务日趋完善。40年间,中国海油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专属品牌,从合作到自营,从模仿到创新,从跟随到争先,在一片又一片茫茫海域抱出一个又一个“金娃娃”。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5000多名海洋石油工程建设者奋勇攻坚,屡创工程奇迹,敢为人先,填补技术空白。与此同时,中国海油还牵头联合国内海洋工程界知名高校、研究院所等,采取“产、学、研、用”相结合、工程项目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模式,深入推进深水能力建设“四个一”工程,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攻克深水、高温高压等难题离不开科技支撑,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才能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海洋石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以技术突破与创新为引领,中国海油前行的脚步不曾停下,培养一支队伍、形成一套标准、建立一套制度、制订一套流程,这不是终点,而是面向未来新的起点。

 

从蓝色经济到绿色能源:以助力区域发展、践行“双碳”目标为先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国海油40年扎根大湾区,以丰富的天然气供应铺就一座座能源桥,将油气全产业链与大湾区经济和民生紧密相连。当蓝色经济遇上绿色能源,“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再次呈上亮眼答卷。

2020年10月30日,中国海油党组就全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作出部署,要求确保公司整体规划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与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发展规划相结合。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强调,中国海油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家重要决策部署,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开发海洋资源为首要任务,着力提升绿色、低碳、清洁能源占比,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在我国能源领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在于科技自立自强,更与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不谋而合。大气田探明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距离海南省三亚市150公里,是供给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的主力,也是我国东南沿海新的能源供应中心。“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建成投产,标志着环海南岛并辐射香港、广东、广西的海上天然气大管网最终成形。

1996年,中国海油崖城13-1气田的天然气通过管线在香港屯门登陆,实现由煤到气的清洁能源替代。这是贯通粤港的第一座能源桥。2008年,中国海油的天然气进入澳门,结束了澳门重油发电的历史。据统计,中国海油已累计为香港供气超过470亿立方米,向澳门供气近10亿立方米。

2006年,我国首个引进LNG(液化天然气)项目——广东大鹏LNG接收站在深圳建成投产。进口LNG经接收站气化后,通过海底管线输送至香港。中国海油在大陆与香港之间架起另一座清洁能源桥梁。同时,大鹏LNG接收站还为大湾区经济最活跃的深圳、广州、东莞等多个城市提供清洁能源。

截至2020年底,中国海油LNG进口量累计超过1亿吨,与使用同等热值的标准煤相比,可以减排二氧化碳超过3亿吨,相当于植树近8亿棵,对大湾区生态环境改善和打赢“蓝天保卫战”意义显著。

2020年,超过22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经过数千公里的管线源源不断到达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江门、珠海等多个城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超地区天然气总消费量的70%以上。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结构和布局,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清洁能源从蔚蓝大海走进千家万户,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正以实际行动坚定前行。

一条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中国海油通过加快“深海一号”等气田的勘探开发进程,将绿色能源串珠成链,让“建设南海万亿方大气区”的梦想照进现实。(记者 梁冰洁)


相关图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