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现的道路自信
来源: 时间: 2025-06-06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投产是中国海油建设“南海万亿方大气区”的重要“落子”。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海油不断加大南海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推进“南海万亿方大气区”建设,琼东南深水区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的发现是大气区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走向深水,步履维艰。历经两轮合作勘探失利,海油人不断反思,创新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勘探新路。自营深水勘探的重大发现,坚定了中国海油深水勘探的道路自信。沿着这条道路,海油人很快又发现陵水25-1、陵水18-1等多个深水气田,“南海万亿方大气区”建设不断提速。
南海勘探,为什么要走自己的路?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外两次合作勘探琼东南盆地,钻了近10口探井,均“折戟沉沙”。莺琼盆地究竟有没有油气?是否存在大气区?面对质疑,海油勘探人认真审视合作勘探之路,深刻认识到:外方公司“大网捞快鱼”的勘探模式不适合复杂的南海海域,要想获得重大发现,必须精耕细作自己的家园。
随着大气田投产日近,南海西部油田专家孙志鹏总觉得内心有一面鼓,时时发出振奋人心的旋律。“太曲折了!”回想“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的勘探发现,1991年参加工作、曾参与琼东南盆地深水勘探研究的他感慨不已。
上个世纪末,饱尝美国墨西哥湾、巴西等深水油气勘探的甜头后,国际石油公司纷纷掉转船头,驶向素有“第二个波斯湾”美誉的南海。
“他们首先从盆地的浅水区开始勘探。1995年一家外国公司在盆地内的陵水凹陷北坡陆架浅水区钻探,仅见少量油气显示。随后又在陵水凹陷西侧的乐东凹陷钻探,尽管个别井钻遇薄气层,但没有经济价值。至于琼东南盆地南部的深水区,外国石油公司更无心涉足。”
莺琼盆地究竟有没有油气?孙志鹏他们始终相信,这是一个巨大的油气宝藏。“当时的研究,首先是要解决烃源、储层两大基础问题。”孙志鹏说。
研究烃源,离不开好的地震资料。1997年,科研人员在琼东南深水区部署一批长地震测线,获取了地震资料。通过对新资料的研究,基本上落实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深、大、厚”的凹陷特征。
随后再找储层。2001年,科研人员在陵水凹陷北部坡折带自营钻探陵水13-1-1井。钻井资料带来新启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不同于经典的陆坡峡谷沉积环境,不能照搬国外深水海底扇模式,必须创新认识。
他们再一次采集地震资料,深入研究。新的资料、新的研究成果,再一次吸引了外部石油公司前来合作勘探——2004年6月,南海西部油田与哈斯基能源公司合作钻探长昌12-1-1井。这是琼东南盆地第一口真正意义上的深水井,20多天后该井完钻,没有发现。
投入巨资的哈斯基很失望,调头勘探南海东部深水区的白云凹陷,2006年一举发现我国首个深水大气田——荔湾3-1气田。
荔湾3-1气田的发现,激起了南海西部油田勘探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更大的决心与动力。2006年,南海西部油田成立深水研究项目组,对南海西部深水区展开系统地质研究。
2010年10月,南海西部油田与外方公司在陵水22-1构造钻探琼东南盆地第一口深水井陵水22-1-1井,钻获气层55.3米,一举实现南海西部深水勘探突破。
他们乘胜追击,2011年又在峡谷东边水深1908米处钻探,但结果为干井。其他合作者对盆地其他凹陷的勘探,也在2012年遭遇失利。
一些国际石油公司离开前,留下“诊断书”:“储层发育不充分”、“难以找到大油气田,不具备商业开采价值”……
外方可以离开,我们必须坚守。深入研究外方公司留下的钻井资料,科研人员发现一个现象:外方钻探的探井中,多口井有油气显示,但他们最终将失利的原因都归结为地质原因。“究竟是因为地层中缺油少气,还是由于没有钻到目的层就草草收兵?”
经过深入研究,科研人员认为,盆地中央峡谷陵水凹陷内的陵水17-2构造最有成藏潜力,并将其作为南海深水自营勘探项目的首选目标,2013年部署陵水17-2-1等探井。
挺进深水,自己的路该怎么走?
自营勘探,中国海油下了大决心。但当时能从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国家屈指可数,其核心技术和尖端设备更是集中在少数几个顶级公司手中。合作勘探时,装备技术、管理人员可以百分百“纯进口”。现在要自营勘探,人才、技术、设备从哪里来?中国海油奋起直追,从人才、设备、技术等各方面走出了一条学以致用的自营之路。
深水勘探的“蜀道之难”,让中国海油深刻认识到:挺进深海,不仅需要精细的地质油藏研究,还需要装备、技术、管理等各方面跟上时代的脚步。最迫切的是加快建造一批深水装备,特别是深水钻井平台。
21世纪初,外方公司的深水钻井能力已达3000米,装备水平进入第六代;我国深水钻井能力只有500米,装备水平总体处于“二代半”水平。中国海油下定决心:自主建造第六代3000米作业水深半潜式钻井平台——“奋进号”。
从“二代半”到世界领先,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在设计建造过程中,中国海油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比如,与国内船企、科研机构、大学深入合作,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齐头并进,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工程项目。2008年4月,投资60亿元重点打造的“奋进号”半潜式钻井平台正式开工建造。
以“奋进号”为核心,中国海油还着力打造以“五型六舰”为主体的“联合舰队”。“舰队”成员包括: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0”,全球首艘集钻井、水上工程、勘探功能于一体的3000米深水工程勘探船“海洋石油708”,为“奋进号”量身打造的两艘深水大马力工程船“海洋石油681”“海洋石油682”等。从地球物理勘探、地质勘察、钻井作业,到海底铺管、物资保障,这支“舰队”为我国自营勘探南海深水油气打下坚实基础。
打造深海利器的同时,中国海油还积极组建、培养深水队伍。非洲的尼日利亚,就曾是这支队伍学习深水技术与管理的“课堂”。
2006年1月,中国海油收购尼日利亚某深水区块45%的权益。该区块水深1300米至1450米,在中国海油走向深海的征途中,是一个绝佳“练兵场”。
在尼日利亚,在刚果,在一切可以学习的地方,海油人孜孜以求。特别是外方在南海西部勘探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那几年,中国海油更是派遣技术骨干登上外籍深水钻井平台,学习深水钻井及测试技术。
装备上的进步,人才、技术上的储备,为中国海油再次进军深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12年外方退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后,中国海油开始自营勘探。
一钻成名,如何复制“深海一号”之路?
2014年,中国海油在陵水17-2构造接连钻探6口井,全部获得成功,单井最大气层厚度大于200米。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浮出水面。“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的发现,表明我国已具备自主勘探深海油气资源的能力,开启了通往南海深水“宝藏”大门。
卫星图上,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陵水凹陷无比秀美,犹如一片跌落在大海的枫叶。而陵水17-2构造,宛若这片枫叶最艳丽的部分。
这个构造距海南岛东南约150公里,平均作业水深1500米。曾经这里是几家国际石油巨头折戟沉沙之地。
这次钻井作业决不能失手!毕竟,陵水17-2-1的钻完井作业,是中国海油自营深水勘探迈出的关键一步,关系到整个南海西部深水勘探的希望与信心。
不打无准备之仗。钻完井团队中的大多数人,曾经参与过外方平台深水作业、具备一定深水经验。
作业前,时任工程技术作业中心总经理李中,带着大家一起反复研究地质资料,制订详细的技术方案和风险应对预案,并对可能遭遇的不同情况进行沙盘推演。
2014年1月,陵水17-2-1井正式开钻。承钻这口井的钻井平台,正是威名赫赫的“奋进号”。
开钻后,大家如履薄冰。现场负责钻完井工作的技术人员刘和兴向现场人员反复交底。作业关键点是什么、风险控制点有哪些,具体要做什么,谁来做?现场的每一个人,都在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了好多遍。在陆地坐镇的李中,每天通过卫星电话、邮件与刘和兴保持联系。
钻完井作业一米一米艰难推进。“成了!”1月底的一天,陆地值班室的电话传来现场作业人员报喜的声音,“打到目的层了!我从没见过这么好的油气显示。”李中他们马上与海上进行视频连线,当看到屏幕上显示出反映井下情况的曲线时,大家脸上都露出灿烂的笑容。
钻遇的储层究竟有多少天然气储量,还必须进行测试作业。如果说深水钻井是一个寻找油气的狩猎过程,那么深水测试则是释放猎物并检测其能力的高危过程。
进行测试作业的,仍是“奋进号”。这是中国海油首次自主进行的深水井测试作业。作业前,中国海油自主研发了测试地面流程模块化设备,购置的高精尖设备——水下测试树,也将首次使用。
2014年8月18日,测试成功。该井创造了中国海油自营气井单层测试日产量最高纪录——日产气160万立方米,日产油78.4立方米。
成功了!海油人在南海深水区捧出了第一个大气田!此后,以琼东南中央峡谷为轴,中国海油不断拓展南海琼东南深水区天然气勘探。
2014年,在盆地中央峡谷西区、水深近千米的乐东凹陷,陵水25-1构造部署探井,获可观油气流,2015年评价成功,一个中型以上深水气田“浮出水面”。2015年,在盆地中央峡谷东区、深水超1500米的超深水区部署探井,成功发现我国首个超深水大气田陵水18-1。2016年,在陵水25-1气田北部实施一口探井,测试获高产气流,使得该气田储量规模扩大。
如今,中国海油在深水区的天然气勘探力度更大,探井作业水深已达2000多米,更多的天然气田还将会浮出水面,穿珠成链,“南海万亿方大气区”就在眼前!(记者 张光明)
相关新闻:
相关图片:
相关附件: